阅读历史 |

第112节(1 / 5)

加入书签

这时候,一直让黑皮不断扫描检索资料,为自己搜索人才的徐天宝果断地向处在人生事业低谷中的范旭东伸出了橄榄枝。

徐天宝邀请范旭东和他的夫人许馥一起来沈阳参观。这时的沈阳正在进行新城市建设,原本低洼的道路被填平,并铺上水泥。路边有了路灯,城内居民七成通了电灯,八成通了自来水。大街上有交警站在四岔路口用小旗子指挥交通,有巡警用警惕的目光到处巡逻,看到谁乱倒垃圾,乱泼污水或者随地便溺就上前喝止。

新沈阳给范旭东夫妇的第一印象就十分美好,于是,范旭东站在徐天宝的奔驰汽车里就开始侃侃而谈。

“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对盐、铁实行专营,中国人虽然守着丰富的海洋资源,食用的盐却仍是土法制作的粗盐,效率低,纯度低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实际上,制作精盐并不难,成本也不高,只是眼下中国缺少化工人才,无人涉足。精盐市场,长期被英商和日商垄断。我范某人虽然不才,也懂得盐不仅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且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

范旭东的夫人也笑着说道:“我先生看到外国的洁白晶莹的食盐遍布中国市场,而国产的食盐有害物质含量很高,有害于食用者的健康,无法与外国盐竞争,真是痛心疾首。所以他才决心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要利用祖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提炼出精美的食盐来。”

徐天宝笑道:“中国要是多几个象范先生这样的饱学之士,象要重新利于世界强国之列,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范先生,只要我徐某人帮得上忙的,一定尽力而为。”

219反击开始了1

范旭东苦笑道:“当初我在财政部,工作是做货币的化验分析,进而将市面流通的“龙洋”,改铸成印有袁大头。民国法律规定:每枚银元的重量七钱二分,含纯银量在九成半以上,结果却只有五钱二分。我便写了一封长信上报此事,现在是民国了,有总统、有总理、有议会,我还真就不信没人管了!当时书生意气,现在回想一下,铸币厂、财政部、总统府、国务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袁大总统点头,谁有那胆子中饱私囊?既然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肯定各有利益在其中。”

范夫人笑道:“你现在才知道呀,那时候可没少干傻事。”

范旭东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说道:“在欧洲,奥地利的制盐在欧洲算是先进的,他们有详尽的盐专卖法,还有科学的制盐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在号称“世界碱工厂”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考察时,我还想见识一下“苏维尔法”制碱工艺。可英国人对“苏维尔法”工艺对外不公开,负责人十分傲慢地说:你们中国人是看不懂制碱工艺流程的,还是参观锅炉房吧!真是气死我了!你大爷的洋鬼子!”范旭东不知不觉爆出了粗口。

范夫人在一旁赶紧偷偷拉范旭东的袖子

徐天宝莞尔,说道:“范先生真是性情中人,要是我遇到这样傲慢无礼的洋鬼子,也会骂人。”说罢,徐天宝又问道:“范先生要办新式盐场,不知道选址何处?东北正在整顿盐务,如果范先生不嫌弃是当个地方官的话,东北盐运使的一职,只要先生点头,随时可以上任。”

范夫人大喜,盐运使是个肥差,如果范旭东当了这个官,一来他们的生活可以改善,二来也可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举两得。范夫人赶紧朝范旭东拼命打眼色,示意他答应下来。

哪知范旭东的书生之气又上来了,他笑道:“多学徐都督的美意,我打算在天津滨海塘沽一带开设盐场。之所以选择塘沽,一方面因为那里临近渤海,是天然盐都;另一方面,塘沽海陆交通方便,又有相距不远的唐山煤炭支援。”

徐天宝眉头微微一皱,范旭东选的地方距离自己控制的大沽船厂不远,自己也能照应到。“不过~~”徐天宝说道:“那里现在都是十二年前八国联军的炮火留下的断壁残垣,还造着外国人的兵营,恐怕多有不便吧?”

范旭东一脸正色道:“起初我也以为天津是开埠较早的工业城市,塘沽离天津又近,那里一定有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到了那里之后,却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外国兵营一带空地,原来本是渔村的中心,现在只剩稀稀拉拉的几间空庐舍为墟;车站和码头上,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耀武扬威地守在那里。路上人迹罕至,偶尔能看见个把缩着脖子、踽踽而行的中国人。一种悲愤猛然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抹去这片土地的屈辱,在这个具有天然优势的地方开垦中国化学工业的处女地。”范旭东的神情异常坚决。

“好吧!”徐天宝到也十分欣赏范旭东的这股子书呆子气,“天津的周学熙大人与我也有些交情,如果有什么问题,范先生也可以请周大人帮忙。”

“多谢徐都督!”范旭东伸出手来,要和徐天宝握手

徐天宝一手握住范旭东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