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节(2 / 2)

加入书签

,是张总。

安夏上车的瞬间,被另外几个学员看见:“她这是上了谁的车?”

“还是黑牌,前面写着港。”

“她还认识香港人?”

学员们一边猜测着车主的身份,一边往酒店走。

遇上龚伟正在敲陈勇和另外两个人的门一起去吃饭。

“安夏自己吃好吃的去了,留下你们四个小可怜吃碟头饭,哈哈哈。”

龚伟转头问道:“她吃什么好吃的去了?”

“她上了一个港岛牌照的车,不知道去哪了。”

“我看见了,开车的是个男的!”

企业家扎堆的会场,大家都西装革履,客套话一堆又一堆。

张总负责交际,安夏先进了会场。

第一排是与会领导们坐的位置,座位前有一个长条桌。

桌上摆着瓷茶杯,还有领导们的座位卡,上面写着他们的名字。

领导们的名字也许有重复,不过结合一下座次就基本可以确定谁是谁了。

在国内的官场文化里,座位顺序、走路谁走中间谁走两边、坐车时谁应该坐哪儿、吃席时谁应该坐哪儿,都有一定之规。

厂里的龚书记凭着连续几天报纸上的照片就能判断出哪位要升职,哪位要凉凉。

所以,会场里的行政人员绝对不可能弄错桌卡的位置。

安夏靠名字和座次找到了她想找的那个人,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做为港资公司,金山代表的座位在第二排的中间,与ib并肩。

安夏对会议内容实在没什么兴趣,中间有一半是空话套话,还有一半是她早就知道的事情。

安夏除了注意她要找的人之外,就是看坐在会场一侧的会议记录员了。

在安夏的时代,这种大型会议记录是由专门的记录人员使用速录机进行记录。

安夏用五笔字型的最快速度是240个字每分钟,速录机的最快速度是674个字每分钟,可以做到嘴巴说完,手上录完。

现在还没有中文速录机,会议记录员们都在用纸和笔记录,使用的方法是源自民国时期秘书们就已经在使用的速记。

台上领导关于信息化的问题说了一个小时。

台下安夏歪着脑袋,观察记录员们的操作,并记录她们会多久出现跟不上的情况,以及出现之后如何应对。

中场休息的时候,安夏看见肖部长在一旁抽烟,身旁没有其他人。

安夏故意拉着张总站在离肖部长不远的地方聊天。

“我们纺织行业有很多独有的参数,跟其他行业不一样。你能保证卖给我们的软件能支持整个业务吗?”

虽然安夏没跟张总说这些话是要讲给谁听的。

不过以张总那生意人的精明,听她一张口,就秒懂。

张总引经据典,大谈特谈他的软件一定会为纺织厂的业绩增光添彩。

正说着,肖部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掐了烟,也走过来,看着安夏:“咦,你是那个打字很快的小姑娘。”

“你认识我?”安夏故作茫然。

肖部长笑着说:“上次你们考核的时候,我就在现场。”

“哦……”安夏点点头。

肖部长又夸了安夏几句,还顺便夸了一下九厂的领导有远见,有想法。

安夏便随杆上:“我们厂子毕竟是地方上的大企业,现在都改革开放多少年了,总不能一成不变,坐吃老本。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纺织行业也得向前看。不然我们岂不是要被祖师奶奶黄道婆嘲笑后人不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