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3 / 3)
。
而每个评委选择电影也不是坐在家里随便写,他们会采访电影团队,甚至会回到电影的取景地,挖掘作品想要表达的深意,最后再形成一份完整的推荐书。
这个过程本身是复杂且严谨的。
有些评委的走访长达几个月,对一些藏着本地文化的细节都会做出细致的解读,目的就是全面了解整个作品,好让评奖的时候进行参考。
但这些之前没有被记录,观众也并不知道,99的观众只会关注最后的得奖作品,但荆棘奖的原意,绝不是为了最终获奖的那几部作品而存在的。
没有拿到奖的,也值得被肯定。
这种想法一开始提出的时候, 荆棘奖内部也有一些疑问,但阿诺非常坚持。
且真正做起来,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 因为之前这种过程, 荆棘奖一直在默默地做, 已经形成习惯了, 这次只是展示出来而已。
现在转换做法,既是为了把评委的工作摆在明面上,就算有些人想在这个方面做交易,没有足够的过程支撑, 是得不到观众肯定的, 想在私底下威胁评委就范没有那么简单。
同样, 也是为了给这个奖项注入新的血液,让它随着时代, 散发出新的活力。
不过荆棘奖的人也没想到,真正推出之后,效果会这么好。
一开始在官方网站上放直播或视频剪辑的时候, 大众还不知道, 因为不习惯荆棘奖这么早就有动作, 但很快, 关注度逐渐攀升, 迅速吸引了很多眼球。
因为这些评委首先去采访了主演,里面有很多大明星出镜,率先吸引了粉丝, 然后一下有了讨论点。
荆棘奖的这种采访风格突出, 和之前常见的媒体采访不一样,评委的问题显然更加犀利, 他们这种圈内地位不会顾及面子,会问许多关于角色解读的全新问题,甚至有人会刨根究底,问得非常深入。
这要求演员不仅要在电影的那一刻演得好,也要对这个角色甚至整个故事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完整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模式下,对自己的表演没有足够了解的演员是会露怯的。
荆棘奖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有些人特意去做准备,一些评委还特意采用了“突袭”的办法,不打招呼就直接过去。
比如说,有些演员甚至在参加朋友聚会的时候被突袭,然后就在院子的小桌子那边完成了简单的大约半小时的采访。
有些真的有经验的演员,甚至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通过一段即兴的表演或者一段台词来展现自己的理解,非常出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