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6节(1 / 3)

加入书签

楚王看着手中斥候送上来的贸易单子,长长叹了口气,问景阳:“君可有信心能从安平君手上夺回彭蠡泽?”

景阳老脸涨成猪肝色,讷讷不能言。

明显就是打不过的意

思。

楚王道:“彭蠡泽,南方瘴气弥漫之地,越人也不甚驯服,既然抢不回来,就不要抢了吧。”

“以后,轻易不要和安平君起冲突。”

景阳:“诺。”

楚王可算是看出来了,秦王虽然跟发配似的将赵鱼遣去封地,但军队、财货任其取用,宠信比以前并不少多少。

而且,说不定,秦王是故意的,故意将安平君遣回封地,目的就是为了攻打他楚国的。

只要楚国不主动与安平君产生摩擦,以安平君的为人和性格,应该不会轻易来攻打楚国才是。

彭蠡泽,这么远的地方,跟楚国的飞地也差不多了,还是景氏的封地,少一点多一点的,与他楚王并没有多大干系。

楚王觉着大江沿岸的土地离楚都远的很,景氏也觉着彭蠡泽有则添彩,没有了也没什么,景氏难道缺这一点封地吗?

于是,在楚王的无视和放纵下,蒙嫣和终于将船队开到了大江入海口。

在这里,她遇到了东夷越的军队。

那又如何?

她是来做生意的,来来来,看看她带来的软纸和红糖,你们不来一点吗?!

去邯郸(霸王+12)

长江入海口这个地方,昔日是吴国和越国的土地,再往上淮河入海口那里,则是淮夷人的聚居地,等楚越大战,楚国胜利之后,这里就都是楚国的领土。

楚人打散了吴越旧人,小部分留下来,大部分则是被各自的首领带领着向东南沿海一带逃窜,逐渐分化形成了众多支系,“百越”这个词,也慢慢出现在了中原各国的君臣口中和文献记载中。

当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尽取吴越之地之后,曾将北面的淮夷人迁过来,和部分留下来的吴越人混居,久而久之,吴越之地也就被叫做东夷越,或者叫做九夷越。

楚威王的时代,楚国则还是奉行周礼分封那一套。因为这些沿海地域,山林茂密,毒虫横行,夷人混居,每年还要受到台风季的影响,开荒条件实在恶劣,因此,楚国大贵们都不乐意来此居住,楚王将这里封给谁谁都不愿意带着族人迁过来。

别看楚人对中原自称蛮夷,但他们也正经看不上这些披发纹身的夷人,所以,这里虽然被楚国打下来了,但楚王并没有派遣官员来治理这里,让这里彻底楚国化,而是在诸多部落中,选出几个比较有名望的首领出来,然后由楚王对他们进行册封,将他们能力范围之内获得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封地。

这样,这里就既是楚国的土地,这里的首领们也能互相牵制,不至于合拢起来,将这里重新从楚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了。

所以,一开始,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无论是越人,还是后来迁徙而来的楚人和夷人,他们的主人或许换了一个,但百姓还是百姓,奴隶还是奴隶,一切都还跟以前一样,只不过就是上一任主人战败了,来了新的主人,然后头顶上有了一个需要每年朝贡的大王罢了。

但也只是一开始。

随着楚国跟齐国、跟秦国征战接连战败之后,楚国的国力也在急剧下滑,对周边分封的政权的掌控力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加之,楚国一直是分封制国家,分封制国家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领主们各自为政,然后定期向他们的君主上贡,听从君主的军事调派,其他的,就全部都是领主说了算。

看看周王朝的没落,就可知道,这种分封制的缺点对君主来说,是致命的。楚国也曾学魏国、秦国那样变法,楚国也出

现了吴起、屈原这样的改革家,但很可惜,吴起人死政消,屈原更是不被君王接纳,流放十几年在外,楚国的变法,因为楚国大贵们的阻挠,一直都不成气候,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所以,楚国看上去是一个整体的国家,但实际上,是由一片片的大小领地组合而成的,其中以屈、景、昭三氏最大,其他小氏系或抱团取暖,或自由无为,看似闲看潮起潮落,但其实,他们都是谁都不服谁。

这也就形成了了,楚人之间好斗、好武、但不服管教的散漫性格。他们上级管理松散,下级百姓日子过的也松散,这种自由的散漫,也就逐渐变成了一股楚地独有的浪漫风俗。

既然楚王的权利被景、屈、昭三家节制,且越来越有倒逼王权的趋势,楚国对边缘地带的掌控力,更是直线下降。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王权这块肥肉呢,谁还有时间有精力去管荒蛮之地啊。

之前蒙嫣和带领的越人叛乱,后来秦鱼干脆遣十万大军征伐彭蠡泽,楚国君臣的反应一开始是强国入侵的恐慌,然后发现不是,就干脆舍弃掉了这块边缘地,继续保持与秦国相安无事,就是内部各方关系紧张无暇他顾的缘故。

彭蠡泽是被楚国君臣主动舍弃的,东夷越那就是不服管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