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三)(2 / 3)
汉帝国建立以来,楚风一直令地方官署在各地推广种棉,可效果并不理想:一则要留足够的耕地种植粮食,二则江南闽广地区潮湿、光照不多的气候条件,其实并不太适合种棉花。
大汉各家富商当中,郑家主要从事商品流通领域的工作,王李氏开办的棉纺厂,就把原料采购的订单交给郑发子处理,可他在江南各地一直找不到太多的原料来源,只好花较为高昂的代价去德里苏丹国进口印度长绒棉,利润率自然高不到哪儿去。
郑发子之所以兴冲冲的到西域来,并且一直随在楚风身边,就是因为之前听说西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棉花,他就有心要从内地征募农夫,到这里来开垦万亩良田,种上许许多多的棉花,彻底解决棉纺厂的原料问题,当然,自己也顺道大赚一笔。
他兴冲冲的对楚风道:“皇上,只请您恩准在西域推行三十亩占地法,我就能招募到一万名,或者更多的农夫,在这里种十万亩、不、一百万亩的棉花!”
楚风思忖着,沉吟良久没有回答。
奇怪了!陈淑桢越发摸不着头脑,要说将汉地农夫招募过来种棉,无异于加强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而且这些人也有利于大汉统治西域的巩固啊!试想有许许多多的农夫在这里种田、按照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繁衍生息,若干年后,西域何愁不能恢复盛唐时“万家胡人拜圣明”的景象?
“不,”楚风摇了摇头,“我不能同意你的要求,棉花种植不能一下子铺这么大的摊子,水利设施和防风林都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而且种棉花的地区也不能集中在一处,嗯,我可以批准你招募一千名农夫,先开出三万亩棉田——分作十个村,村与村之间必须有胡杨林或者河流隔开,两年之后再逐步增加规模。”
郑发子大惊失色,他喃喃的道:“皇上,如果这么办,咱们的棉花产量什么时候能上的去?万万不可啊!”
见楚风并无回心转意的样子,他心一横,又小声道:“启奏皇上,王家婶婶开办的那些棉纺厂,可都等着棉花下锅呀!草民算过了,要是在西域种植棉花成功,开封、洛阳、长安的棉纺厂就不用从江南进棉花了,咱们甚至可以把纺织厂直接开到西域,还能招收西域回鹄等族青年进厂做工……
成品嘛,也不需要运回汉地,一部分就地销售,一部分卖到漠北,一部分可以销往中亚、波斯和金帐汗国,草民粗粗的算了算,利润可以提高百分之三十!”
郑发子特意强调了王李氏,便是告诉楚风,我可不是吃独食,棉花便宜了,您的丈母娘,还有您自个儿,都能分一杯羹呀。
楚风笑了笑,郑发子那点儿小心思他清楚得很,在商言商嘛,也应该如此,只不过西域的某些问题,决不是郑发子能够考虑的,他挥挥手,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我意已决,就按照我说的办。”
毕竟是帝国皇帝,还是把自己从山越人部落救出来的救命恩人,楚风话说到这份上,郑发子就是再不理解也只好不折不扣的执行了,他向皇帝鞠了个躬:“坚决执行吾皇的命令,只不过,草民愚钝,如果皇上恩准的话,草民希望知道这么做的原因。”
“坐,咱们坐下说话,”楚风呵呵一笑,招呼卫兵将毛毯铺上,众人席地而坐。
待众人落座,他才有些神秘、有些卖关子的道:“你们可知道楼兰这个国家?”
切~这么简单的事儿,谁不知道啊?雪瑶正要鄙视的伸出中指,又吐了吐舌头赶紧收了回去,嗯嗯,有外人在,保持好形象。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语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
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这个国家,在诸多典籍上都有记载,陈淑桢、雪瑶都不陌生,有心表现一下的雪瑶,便坐直了身子,用清朗的嗓音念道:“《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高僧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唐三藏则于《大唐西域记》写道‘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尚未消散的霞光,映照在雪瑶素白的纱衣上,她清丽的嗓音是那么的婉转动听,她投入而骄傲的神态又是那么的令人心折。
念罢,雪瑶吃吃一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