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0节(1 / 3)

加入书签

“这场暴雪必然会对塞外、西域等苦寒之地造成强大破坏,但对我朝子民也是折磨。”

他沉吟一声站起来说道:“丞相郎之桓听旨。”

“从明日开始,下令各郡府择情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青龙听旨。”

一处柱子后的阴影中走出一名青衣男子跪下。

“各郡府听天监督查开仓事宜,若有官吏胆敢贪墨救灾粮草,一概严惩不贷!”

听完圣旨,文武百官起身高呼:“吾皇万岁!”

皇帝笑着坐下,官员们纷纷归位,这时候他指向李长歌道:“李玉帅,你既然出列了就先留下,你可是朕的稀客,自从把你委派去并郡,朕已经有两年没有见到你了!”

李长歌钦佩的说道:“两年零一个月,陛下好记性。”

皇帝问道:“那么,你此次回来是为何事?”

李长歌说道:“并郡代郡守、上原府知府刘博大人以邪术迫害辖内百姓,夺取书生大好命途,天理不容。另,他与鞑子有所勾结,不知在谋求何事!”

皇帝额头上的青筋跳了跳,他苦笑道:“你们一个个呀,真是不让朕舒心,就没有给朕带来喜报的吗?”

李长歌又拱手道:“臣亦有喜报,臣于辖内发现一位人才,此人年纪轻轻,可是忠勇果敢、思维缜密,他从乡里起步,只用半年从白衣擢升为铁尉,此次破获刘博大案,便是他的功劳。”

皇帝问道:“哦,此人叫什么名字?”

“王七麟!”

王铁尉巡查七县(铁子们订阅一下)

刘博迫害并郡仕子并与前朝勾结是重案,理当重判。

不过他是皇亲国戚又是朝廷大员,自然不能草率,皇帝下旨三司会审刘博,他自己要亲临现场。

在场的都知道,既然武翰林和李长歌敢共同弹劾刘博肯定证据确凿,这样刘博的上原府知府和并郡代郡守的职位便空缺出来。

尚书省治下的吏部提前得到消息,于是当皇帝下旨要严审刘博后,吏部尚书郭仁杰出列说道:“启禀陛下,并郡乃是中洲最北之地,它是中洲向北的桥头,也是北州衔接中原的依仗,所以此地之安危涉及我朝之安稳。”

“如此一来并郡郡守之职不能空缺,还请陛下早日决断,为并郡选可靠之士代陛下狩牧,以安稳军民之心。”

皇帝玩味的看向满殿高官,说道:“郭爱卿此言甚是,那诸位栋梁可有合适人选推荐与朕?”

顿时,爆竹店里失火,全场热闹了。

前排官员们交头接耳、跃跃欲试,这时候有朋友的呼唤朋友、有领导的赶紧找领导,都在给自己使劲。

丞相郎之桓稳坐钓鱼台,他双眼微阖、不声不响也不动,像是对这项任命毫无兴趣。

最终是礼部尚书姚伟贤先忍不住,他上前说道:“启禀大人,本部尚书郎蒋克勇通读圣贤书,有治世之才……”

“蒋侍郎确有大才,但是据朕所知他的身子骨不行啊,去年朕曾经委派他去岭南调查百越新民入籍一事,结果他走到中途便水土不服,没找到马车还是用驴车给紧急拖回来的,对么?”皇帝打断他的话摇头。

姚伟贤讪笑道:“对,确实有此事,但……”

皇帝道:“那就让他在长安好好养身子吧,蒋侍郎大才,若是因为不服水土而出什么意外,那岂不是我朝大不幸?”

听到这话,一名富态官员出来跪地谢恩,姚伟贤也跪地,两人一同退回去。

回去的时候姚伟贤怒视那富态官员一眼,日汝娘乎,让你有困难就退缩,现在有好处想上了?不行!

富态官员是他副手,对他极为了解,看他一个眼色便猜到他的心思,他做羞愧状低头,但在心里也开骂了:

日您娘的,去年那事能怪我吗?从长安到岭南多远啊,去一趟先掉半条命,而且去查的又是百越蛮子的事,又得丢半条命,合计起来这一条命可就没了!

门下省侍中杜公琰走出,他深鞠一躬道:“启禀陛下,臣想举荐秘书省少监去与并郡为您巡守万民。张少监曾有在南福郡做郡守的经验,为人平稳老道,忠心耿耿……”

“算了吧,张少监确实老道,他今年多少岁了来着?快八十了吧?这年纪还是与蒋侍郎一起待在长安城里颐养天年吧。”皇帝笑着摇头。

君无戏言。

杜公琰轻叹一声,跪地谢恩而去。

又有几人上前举荐,皇帝一一驳斥。

最后是国子监祭酒上去举荐监察御史,皇帝听了后有些生气,道:“赵祭酒你倒是举贤不避亲呐,你看书有一手,看人可差远了。你那御使亲家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吗?”

“朕要的是一位能将并郡治理的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的人才,而不是让你们给自己拉帮结派!”

这话一出,满大殿噤若寒蝉。

皇帝看向御史郎之桓和朱忠肃,道:“丞相你乃是文官之首、太尉你执掌天下千军,那你们二位没有人才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