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章 固根(下)(1 / 2)

加入书签

其实公允的来讲,宋朝的政治生态,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的巅峰了,它不杀士大夫,不区别士农工商,不杀上书言事之人,它尊重私有财产,老百姓每天三十文就能满足生活,而城市居民的普遍日俸却是两三百文,山民也有一百文左右的收入,许多人每天只需要工作两个时辰,日子就可以过得很逍遥,说真的,二十世纪的生活质量也就是如此了吧。

至于后来的元明清,在政治上其实都是一种大踏步的倒退,想想那凌迟宰执,老百姓活活饿死的大萌朝,再想想天下争当包衣奴,动不动就文字狱的螨朝,孙悦不知不觉间越说就越激动,甚至都快忘了自己的身份了,说的那叫一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他前世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位历史大牛跟他说过,后世的种种制度其实本质上就是宋朝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甚至在有些地方上还不如宋朝,所以绝大多数后世的制度,都是可以套在宋朝制度上的,所以他这一起头,还真就有点停不下来,而赵匡胤和赵普,则已经听得是目瞪口呆,连酒菜都忘了吃了。

“照你这弄法,十万禁军,朝廷也要竭尽全力了,那么,地方上的厢军呢?他们总不能也这么搞吧,朝廷可负担不起他们的福利了。”

孙悦道:“确实,这样庞大的后勤压力,连禁军都没法扩建了,厢军自然就不能跟着学了,但官家,现在这一朝的厢军自然还是有战斗力的,可百年之后呢?在强干弱枝的大政策之下,恐怕到时候,也指不上他们打仗了,所以臣觉得,不如现在就开始布局,厢军也改一改。”

赵匡胤此时已经不拿他当胡言乱语的小孩子了,颇为严肃的道:“说说看,厢军怎么改。”

“军政分离,四个字足矣,官家欲设转运使削夺节度使的财权,臣以为此策大善,但臣还是那句话,节度使也好转运使也罢,这都只是上层的叶子,每一个将士才是根,当然,朝廷对厢军肯定没有那么大的精力了,也用不着,但臣以为,最少应该控制在知府和指挥使这一层级。”

“知府和指挥使?有什么不妥么?”

“当然不妥,知府的职级在指挥使之上,可是知府都是文官,他们哪懂军队的事?地方上的钱都让转运使给收走了,知府们为了民生,必然会将钱财大量挪用到地方建设上,长此以往,哪用得上百年,不出二十年,厢军就废了,如果臣是知府,厢军么,饿不死就行了,甚至干脆将它当成塞难民的地方,可能还会让他们做做手工活之类的事情,补一补财政上的困难,官家,臣如果真这么做,官家以为臣的政绩考核,会是哪一等?”

赵匡胤的脸都有点绿了,只得道:“只要不打仗,应该会是个良吧。”

“官家圣明,厢军,本是为了给禁军做补充,征伐之时或为先锋修桥铺路,或为后勤运输粮草,若各地知府都像臣这么个搞法,三十年以后,便是有五十万的厢军,可还挡得住契丹铁骑的一轮冲锋么?”

赵匡胤脸都黑了,直接道:“行了,直接说你的对策便是,难道要提高指挥使的地位?”

孙悦道:“这自然是万万不可的,指挥使必须在知府之下,以文驭武,否则指挥使手里有刀把子,知府就成了摆设,跟后唐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臣是以为,可以由军委下属在地方再多派一个文官位同通判,在知府之下,专门负责军旅之事,却直接朝转运使汇报,将军事预算单独拿出来,知府无权去动用,专门负责所属州县厢军将士们的生活问题,由此人管住军营里的钱袋子,如此,则此人既制衡了指挥使,又能对知府稍有制约。”

赵普闻言皱了一下眉道:“如此,转运使的职权可就有些过于大了,恐怕还要再派个类似于刺史一样的人去制约转运使,嘶~又是个大工程啊。”说着,他居然还用手揉了揉太阳穴。

孙悦只得讪笑道:“那个……我就想到知府这一级,上面转运使和节度使的关系,自然就要师父您来费心了。”

赵匡胤挥挥手道:“无妨,你继续说,还真指着你一娃娃将什么都想到了不成?”

“是,那臣就继续说了,厢军,在臣看来也是要区别对待的,臣刚才说的这些只是适用于大部分的州府,前线厢军和后方厢军的职能自然不同,比如雄州的天雄军,他们驻守在契丹前线,自然跟其他地方不能同而语之,莫说是派转运使去收钱,朝廷每年还得给他们补充大量的军费,这种地方,臣刚才那一套自然就行不通了。”

赵普道:“这也是强干弱枝的症结所在,那种地方,一切以战事优先,派不派转运使,其实都没什么意义。”

“臣以为,可以让他们享受禁军的待遇,咱们派不了转运使,可以派政委呀,也让他们的子女家眷入厂作工,再派文官去管理工商业,朝廷可以将部分军器好火器的工坊设在那里,这些事情总不能归节度使管吧,甚至必要时可以让他们的兄弟姊妹们来开封工作,只要这个良性循环保持住,天雄军就是禁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也不是什么符家军了。”

赵普笑道:“那官家可要快一点统一天下才行了,若是只让雄州享受禁军待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