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1 / 2)
谢湛的发现,可以说让宋墨非常惊喜,想必现在整个朝廷的目光都落在朱涯岛上吧?
谢湛开发朱涯岛的消息,她早就知道了,陈金水传回来的。
陈金水跟着张献回到长安后,换了个身份,就去了南地。当时她接到信,就觉得谢湛有几分本事。
吕颂梨知道,这其中还有皇上弥补谢湛的成分。
当初谢湛助他登基,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就被她拉作替罪羊宰了。
如今谢湛屡屡替他解决难题,给他送钱送粮,宋墨起了惜才之心。
好一会,吕德胜的情绪也平复下来了,他拿起信再次看了一遍,“闺女,朱涯岛的稻子真能一年三熟?”假的吧?
吕颂梨:“嗯,应该是真的。”
“竟是真的,那朱涯岛岂不是天然粮仓?”这样的好地方,如今竟然在谢湛的治辖下了。
吕颂梨没说话,这也没办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理优势。
吕德胜皱眉,“朱涯岛一年三熟,咱们这边才是一年一熟,种得再好,也赶不上人家啊。”
吕颂梨干脆将轮种、套种、间种等种植方式提出来,让郭春生这个主管农耕渔业的司仓参军带着经验丰富的老农摸索,最大限度地将土地将空间都利用起来。
再加上合理施肥。
如此,一年下来,地里农作物的收成也不会少。
而且光照时长不一样,粮食的口感也不一样。他们平州完全可以挑选好的品种种子,种出来的粮食,口感应该会更好一点,以后可以走精品路线。
穷苦老百姓可以用精粮兑换外地的粗粮吃,完全够吃的。
“这样行吗?”
“试试。”吕颂梨觉得,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吧。
俚族居住地
冼风和同伴是在过年前回到俚族族地的,当时他们刚回到,就被酋长喊去了。
酋长详细地询问了他们在辽东郡的生活后,默默不语。
对于辽东郡建议他们种植甘蔗一事,默许了。
随后,冼风他们就和族人一起,不吝花钱,倒腾甘蔗的芽苗回来。刚开春,就在大山里,指导俚族族人种植甘蔗。
等冼风他们忙完了甘蔗种植的事,准备北上的时候,酋长又让人来喊他们。
他们北上时,又带出来了四位年轻小伙。
构建内循环
春耕之后,平州四郡的老百姓开始服徭役了。
官府组织服役的民众开挖水渠沟渠、修路拓宽官道、修筑城墙……
整个平州目前大型的基建项目暂定这三项。
其实这三项都挺耗费民力的,却又不得做,只能一项项进行,最先安排的徭役就是清理水渠沟渠。
清理沟渠,这一次包括清理河沟底渠底的淤泥,以及铲除沟渠两边的杂草等等,目的是将原本的沟渠拓宽以及加深,方便引水排水。
如此一来,既能方便灌溉农田,同时也是预防洪涝灾害的一种有效力的手段。
每一条沟渠在清理前,都会事先在上游处将水流入口堵住,等沟渠的水流得差不多了,才开始组织人手去清理。
沟渠的水一干,他们还能捡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鱼儿。
这些鱼儿会统一送到临时伙房处,统一处理。这些鱼或和豆腐一起熬成鱼汤或者放点盐煎得焦干焦干的,他们吃晚饭的时候一人分个一碗鱼汤或者一勺鱼干。
这是所有来服役的汉子们最期待的时候,会让他们感觉到很幸福。
吴启是襄平人士,同时也是辽东书院的优秀学生。
去年平州三郡盘火炕调用了大量的匠人手艺人,这事的推进和完成需要不少官吏引导以及辅助。当时辽东郡基层人手不足,征调了一些辽东书院的优秀学生前去帮忙。
他也去了,因表现优秀,还得了奖励。
今年官府修沟渠河渠,依旧缺人手。他们去年那批学生,大部分人,这次同样被征调来帮忙。
比如他,就是这次的监工之一。
看到壮丁们开始干活了,吴起赶紧道,“这些河沟河渠河塘的淤泥都掏一掏,掏上来的淤泥统一放置。”
每一段河流河渠都圈出来一块地方,给他们堆放淤泥的。后面更会安排人来翻晒淤泥。
铲子畚箕扔下去后,岸上的壮丁们有三分之一人下去了,另外三分之一在清除杂草,最后三分之一负责运送淤泥。
壮丁们一边哼哼哈哈地干活,一边说道,“今年的活还挺费劲的。”
“官爷们不是说了吗?这些沟渠弄好了,吃水深了,以后灌溉农田更方便了。万一发大水,也能更快排水。所以费劲就费点劲吧。”
“吴监工,这些淤泥是不是有用啊?”底下的汉子笑问。
吴起正帮着将一畚箕的淤泥提上岸,听到问话,没好气地道,“你管呢?让你们干活就干活,问那么多干啥?!”其实他也不太懂,反正这些淤泥是司仓参军郭大人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