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099章】 谋定后动(1 / 3)

加入书签

有关青岛问题的交涉在北京示威大游行后又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当《人民日报》、《新华》等主要媒体以充分肯定的口吻向全国报道时,在各地同样掀起了支持政府、收回青岛的热潮。学生、商人、小市民自发走上街头抗议、示威,“抵制日货”的口号又重新响彻各大城市,若在以前,政府肯定又要出面干涉和弹压,但现在不同,中央政府和大总统都表示支持,地方政府捣什么乱?当民众激情昂扬地走上街头时,发现迎来的不是警察的棍子和枪刺、而是笑脸和支持时,对于政府的拥护之情就更为加深了,自辛亥革命以后渐渐有些淡去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各地电影院撤去原先的既定影片节目表,再次反映当时以北疆国防军抵御俄国侵略和阅兵仪式为主要内容的《北国庆典》,在嘹亮的军歌声中,在铿锵有力的宣传话语中,很多人仿佛重温三年前的热切往事,爱国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学生志愿参军、捐款捐物等一幕幕景象再次在各大城市上演。

在中日相互进行交涉和抗议的扯皮过程中,国防军有关的军事调动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由秦时竹亲自签发的国防军大本营绝密第4号文件上,华北军区司令长官夏海强中将被任命为山东前线最高指挥官,直隶护军使兼陆军第11师师长郭松龄中将率领所部负责青岛崂山湾及附近地区防御,在原来暂时代理中央教导师师长吴佩孚少将的强烈要求下,陆尚荣批准其出任陆军第22师师长,负责山东龙口地区防御,等于和11师一起在一南一北夹住了胶州湾,中央卫戍师师长王云山中将率领国防军中最强悍的兵力作为山东前线部队的总预备队,沿胶济铁路和津浦路一线展开,随时用于补防,国防军在山东境内的兵力超过了五万。

事实上,早在内阁会议召开之前,这一系列的军事调动就已经在进行。秦时竹、葛洪义和陆尚荣等人通过研究既往历史经验得出结论,在历史同期进行的日德青岛之战中,日本是通过经过中国中立地区以完成对青岛的包围的,现在就是要提前布局,逼日本人去正面啃青岛要塞这块硬骨头。理由?国防军在山东地区进行特别演习,跟英国人说的则是:若是德国人不老实,咱们直接把青岛拿下来。

也因为如此,在中、德、英、日的外交官还在为青岛进行大扯皮时,国防军已经为青岛战局做好了准备。24日,日本拒绝了德国通过第三国所提出的,以作价6亿马克为条件将青岛转租借给日本的方案,在日本某些狂妄的人士看来,“皇军只需要6个小时就可以攻下青岛!”,根本用不着付出6亿马克的高额代价。当然,德国所提出的建议中国也是知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么,中国装作不晓得,反正日本鬼子是不可能出那么优厚的条件的,而中国已提前预知了一战后马克贬值得一文不值的情况,非常乐意做一笔如此“划算”的买卖。24日晚间,德国胶州湾总督收到了威廉二世的最新电报:“尽一切努力守住青岛,并准备将其完整地交给于中国政府!”但此时,中德有关青岛问题的条约还没有最后签字,日本对德宣战的声明迫不及待地发表了。

日本对德宣战并没有出乎大多数观察家的预料,在英日同盟的体系下,这似乎是日本“唯一”可以选择的立场,对于背后的利益交织和勾结,一般人也不会认为有太多的问题,毕竟国家之间这种来往是很正常,谈不上阴谋与卑鄙。

在得知日德宣战的消息后,外交部着实忙乎了一阵,既要发表中国政府对青岛问题的声明,又要向两个国家提交相应的照会。中国政府在声明中对日德互相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表示担忧,对远东局势进一步恶化表示“遗憾”,对上述两国有可能对中国权益造成损害的远景表示“关切”,但没有改变的是中国有关“中立”与“和平”的立场,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居然还表示“尊重”两国在国际问题上各自选择的立场。从表面上看,中国政府似乎从最初那种言辞切切、“不得利用中国领土进行敌对性行动”的强硬立场上后退,变得似乎在承认双方交战的“既成事实”,但国内媒体不但没有加以指责,反而也如释重负般地松了口气。说穿了,舆论对日德交战的前景并不奇怪,更没有奢望靠中国的恐吓就能保持远东和平的情景,他们只是担心政府屈服于日本的压力而自动放弃胶州湾的有关权益。现在表面上看中国政府较之以前有所“软化”,但在最关键的青岛问题上政府并没有实质性的让步,再加上中德有关青岛协定正式签约的事实,可以说中国方面已经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利益。这种轻松感自然让人愉悦,而他们分析的道理无非三条:

第一,日本理亏。虽然日本对德宣战早于中德正式声明文本公布的时间,但中德移交青岛权益的风声早就放了出来,这是时间上的先机和主动。虽然道义并不是决定国际问题的关键因素,但起码在交涉中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对中国尤为重要,万一在战后恢复交涉,也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第二,中国早有准备。国防军在山东境内大演习的消息,不早不晚,恰恰选在日本宣战前一天公布,这不由让人感慨国防部的时机把握实在是太好了。这既能在实质上增强山东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